我想要很深切的討論家庭關係。





前不久看了友人介紹的東京鐵塔這本書,一語命中完全命中我渺小哭點的一本著作。

每章章節的開頭我覺得他寫的都非常之貼切,所以我會將他節錄出來。

警惕我自己,也與大家分享。





--

「親子」關係其實是很單純的東西。

比如說,就算分隔兩地住,就算幾乎不見面,
父母親和子女的「親子」關係是不會有所改變的。

可是,如果變成「家庭」這個詞,關係就不像「親子」這麼簡單了。

就那麼一次、幾秒鐘的射精,就可以決定一輩子的親子關係,
可是「家庭」的關係卻是建立在生活這塊令人窒息的土壤上,需要慢慢花時間累積努力,
有時候還必須犧牲自己來灌溉土壤。

可是最後得到的收穫,有時只要一次幾秒鐘的爭吵,就可以輕易地毀掉。
所以「親子」可以說是加法,而「家庭」不是只有加上去,也有往下減的。

家庭關係是很敏感的,越是看似沒感覺的地方,越是需要敏銳地去感受。

每個身為家庭一員的自己,都有需要扮演的角色,身為父母的自己、有配偶的自己,
身為男人和女人的自己,每個角色都需要有「自覺」。

一種又讓人害怕又覺得麻煩、壓力很大的「自覺」。

沒有那種自覺的夫婦所建立的家庭,就像蓋在沙灘上的樓閣,
暴風雨來就會被波浪捲走,只在沙灘上留下家庭的殘骸。

像藏在沙子裡的貝殼一樣,孩子們就從那個地方,看著波浪的去向。

既不是寂寞,也不是悲傷,他們是用出奇冷漠的眼神在看的。

正因為他們無法發言,所以更擅長正確地感覺出那時的狀況和氣氛,
然後從此就具備一種知道該如何表演的特技。

那就是弱小生物保護自己的一種本能。

----東京鐵塔 CH2








我不是一個在正常家庭中成長的小孩。
在這裡並不想多做談論自己的身世與背景。

對於我和老媽來說,家庭關係幾乎是淡薄如輕縷。
很想勾勒出幾筆家庭的模樣,但那份完整卻殘缺不堪。

或許身分證上的背面告訴戶政事務所我的背景是多麼的健康。
但有時眼見不一定為憑,許多善意的謊言陪伴了我二十年卻渾然不覺。

建構出家庭的庇護仰賴於爺爺奶奶。

但我卻在他們夫妻間,看盡小至柴米油鹽,大至成人世界現實驚悚的真相。
得到了無微不至的提攜,卻也從小體會大人世界情感建立的脆弱與不堪一擊。

這種體會是很單向沒有對應的,畢竟我看著聽著思考著,冷冷的、表演著。

不僅僅是祖父母之間,在大人的眼中選擇展現知道些什麼,假裝忽略了些什麼。

對彼此都好,以不戳破大家的用心為原則。

人生如戲,有時候不得不好好演出,導演也不會給予任何重來的機會。







--

有人說,人類還有無窮盡的潛力。

然而似乎大部分的人,連一半的力量都沒有用到。

人們為了試探自己的能力和潛力,離家向外發展,進入社會徘徊飄零。

向外衝的氣勢也是一種才能,宛如剛離弓射出的箭般,
多少都能在直線前進中,醞釀相當的成果。

即便射出時只發揮全部能力的百分之一、二,也可以有那麼一點架勢。

但是當弓箭開始畫出弧形的飛行軌跡時,就會有一些來路不明的「情感」從某處滲透進來;
肉體也開始衰頹,沒來由的開始思考起來。

才開起跑,就開始思考前方是否可以尋得「幸福」。
即便能力可以帶來成功,也不見得一定能召喚幸福。

只要開始思考這種事,就完了。

因為即使人類擁有無窮的潛力,人類的「感情」,早就在亙古以前達到了極限。

現在社會日新月異,每天不斷發明新的工具,也發現更多延年益壽的方法,
我們過著昔人無法想像的「美好生活」。
但是,幾千年前的先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金玉良言,
古代的人所感受到關於「情感」、「幸福」的語句和價值,至今竟然全無改變。
不管手持何種工具,也不論身處何種環境,人類的感受千年不變。

人類所能夠承受的情感,已經到達極限,因此,人類將永遠無法在發揮任何潛力。

當我們意識到「幸福」這美好的感覺時,對於所謂的尚未發揮潛力,就不值一顧。

---- 東京鐵塔 CH3








相信許多人離鄉背井在外讀書多年回家後,深切的體會家中賦與自己多麼沈重的壓力。

生活在一起近乎18年頭的時間累積的默契,似乎經過四年在外的自由生活磨練殆盡。

發現自己與家庭格格不入,每個事件每個習慣每個談話都充滿稜角,彼此碰撞。

因此沉默、反抗、鼓噪、耳語抱怨著他們什麼都不懂,一心期待自己展翅高飛不再束縛綑綁。

掙脫後,某天的不如意與孤寂襲來,又會矛盾期待著家庭能給自己多少feedback.

然而,我覺得人類的情感真的發展到極限。

我們無法肯定自信的否定自私、貪心、膽怯、犯賤,隨意舉例這些劣根性。

縱使正面情感過度擴張飽和,當我們無法割捨這一部分,永遠都有弱點。

不僅僅是親情,愛情、友情、金錢、工作事業,成敗不都靠自己。

對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,期待總有可能落空,因此我們面向家人,期待與失落也同時發生。







待續一百年,拖搞演出要回溯真需要唬爛的功力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張西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